發(fā)電細菌生成超穩(wěn)定蛋白質“納米線”
科技日報訊 (實習記者張佳欣)據(jù)最新一期《自然·微生物學》雜志,美國耶魯大學團隊發(fā)現(xiàn),地桿菌制造的蛋白質具有線狀特性,與“吃”甲烷的微生物相似,而地桿菌可發(fā)電,這意味著其有望“吞下”廢氣并“呼出”電子。該發(fā)現(xiàn)為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新線索。
氣候變化加速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威脅。氣溫升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產生了大氣甲烷,甲烷捕獲熱量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30倍。此外,溫度升高加速了微生物生長,因此產生的溫室氣體超過了植物所能利用的氣體總量,這削弱了地球碳匯的功能,并進一步提高了全球氣溫。
現(xiàn)在,能夠從海洋沉積物中攝取高達80%甲烷的地桿菌可能是這種惡性循環(huán)的一個潛在解決方案。
地桿菌產生的蛋白質“納米線”由細胞色素OmcZ組成,其導電性是細胞色素OmcS納米線的1000倍,剛度是后者的3倍,使細菌能在百倍于其群落大小的范圍傳輸電子。但此前人們不知道地桿菌是如何制造這種“納米線”的,以及它們?yōu)楹螘绱税l(fā)電。
之前的實驗表明,這種蛋白質線顯示出迄今最高的導電性,使細菌能產生迄今最高的電力,并形成能夠大范圍傳輸電子的群落。
此次,使用高分辨率冷凍電子顯微鏡,研究人員觀察到“納米線”的原子結構,發(fā)現(xiàn)血紅素緊密排列,以極快的速度和超高的穩(wěn)定性移動電子。該團隊還合成了“納米線”,解釋了細菌如何按需制造它們。
研究人員表示,人們有可能利用這些“納米線”來發(fā)電,或者了解“吃”甲烷的微生物如何利用該特性來應對氣候變化。
- 21-12-30科研人員研發(fā)出水面智能保潔無人子母船系統(tǒng) 搭載動態(tài)避
- 21-12-31迄今最輕鎂同位素誕生
- 21-12-31我國瞄準智慧育種4.0時代進發(fā)
- 21-12-30研究人員開發(fā)出可自修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運行500小
- 21-12-30氣候變暖影響下,這種動物或將面臨“性別失調”
- 21-12-31控制調節(jié)性T細胞發(fā)育的生化“開關”找到
- 21-12-30韋布發(fā)射升空 五大天文任務可期
- 21-12-30“一不小心”活到200歲 太平洋巖魚的長壽秘訣人類可
- 21-12-31埃及法老木乃伊首次“數(shù)字化解封”
- 22-04-20超聲波為水下儀器和人體植入設備充電

